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创业  电商

“双11”观察:传统电商“大商场”VS直播电商“嘉年华”

  直播电商能对传统电商形成冲击吗?乍一听,这是个吸引眼球的话题。从交易体量上看,今年天猫京东两大平台的“双11”销售总额超8894亿元。对比去年,天猫增长了421亿,京东增长了776亿,合计增长了1197亿,传统电商的主角地位一目了然。

  但随着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带货能力逐渐羽翼丰满,引发了的关注,也让传统电商不得不重视起来。

  透视两种带货的本质,究竟谁更胜一筹,似乎是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在我看来,二者带货本质不同。如果把传统电商比喻成“大型百货商场”,消费者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场后直奔主题;而抖音、快手则是在海量短视频、直播内容中,加入“直播带货”,用户在日常浏览内容时,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货品、动心的价格和信任的主播,随手购买,这更像逛“嘉年华游乐园”,是基于兴趣和情绪的消费。

  前者更多是基于明确需求的主动购买,卖的是“货”,而后者则偏重于被动型的“边玩边买”,卖的是“场景和情绪”。假如一位宝妈想囤货纸尿裤,会选择在传统电商平台提前预定、付尾款,还是在直播间对信任的主播蹲点守候?不同人有不同选择,两种卖货方式之间,消费者的动机和重合度也许并不高。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双11”的战线拉长了,节奏放慢了,进入了理性“减速”时代。从追求GMV(拍下金额)数量,到重视质量;从卖商品到服务人。这才是零售行业的本质——成本、效率和体验。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电商直播带货中,出现了“越位”苗头和隐患。前不久,内容流量平台扶植一批教育主播,靠流量倾斜和价格补贴,超低价卖书,引发了出版行业的围攻。

  这背后,是内容流量平台商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当超级内容平台有了流量,且能够完成消费支付的闭环时,要注意不能既当“流量的裁判员”,又当销量的“运动员”。

  衡量流量经济的价值标准很简单——是否服务了实体经济,是否破坏了交易公平。无论是逛“大商场”,还是“嘉年华”,“双11”都不应是让消费者耗尽心力和算力的煎熬,而是轻松、愉悦的消费服务体验。(经济之声评论员王思远)

  一方面,头部主播打破“双11”销售纪录,交易金额一骑绝尘;另一方面,夸大宣传、价格误导、货不对板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电商直播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逛商场的人在变多、小城消费变时髦了、逛街不用拎袋了…今年新零售进入第5年,随着实体商业数字化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双11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昨日,在西安光华路上,快递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快件。针对陕西鲜果销售面临的容易滞销、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难题,京东在今年“双11”期间投用西北最大产地智能供应链中心,助力“西果东输”。

  关注精彩内容频道导航新闻财经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健康广告地方频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微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深圳厦门“双11”观察:传统电商“大商场”VS直播电商“嘉年华”

  今年“双11”的战线拉长了,节奏放慢了,进入了理性“减速”时代。从追求GMV(拍下金额)数量,到重视质量;从卖商品到服务人。这才是零售行业的本质——成本、效率和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