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热点

正能量报道如何避免负效果?

  “男跪地救人,回家才发现膝盖渗血”“老人8年搭128米微缩景观纪念老伴”“英国Nice爷爷知道自己在中国火了”,这些发现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报道温暖了人心。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正能量标题也不少见。“双目失明老人为武汉捐款一千元”“流产10天后,90后女重回一线”等,网友呼吁不要再宣传这些典型了。

  一些所谓的正能量报道,片面放大了受访者的特征,添油加醋,有违客观事实。不仅如此,缺乏基本的采访和求证环节,使“正能量报道”一脚踏入了“假新闻”的行列,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正能量报道”做不好,会引发公众的对抗式解读。当正能量报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歧义,受众就会把新闻记者看成和自己利益的“他者”,进而产生抗拒报道的情绪。

  典型报道中,往往呈现英雄人物的“高大上”事迹,力图打造一种“无坚不摧”的神话,使得“好人好事”报道中的个体呈现一种片面完美的形象,进而诠释英雄式的精神内核。然而,个体是不完美的,普通人做的不平凡之事,足够支撑典型报道的讲述,也正是身边的普通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情,才构成了典型报道打动人心的本质。

  重大社会事件中,媒体一味宣扬正能量,容易忽视对公众情绪的疏导。例如,延迟开学原本给家长和学生群体带来了不确定性,此时,有的媒体报道了学生在方舱医院艰苦求学、上班族坚持打卡的“事迹”,就忽视了保障教学、保障公民健康权的现实诉求。媒体不仅忽视了公众的负面情绪,还把这种情绪扭转成正能量来传播,不免会引起反感。如同《环球时报》原总编辑胡锡进所说的,“记者编辑着笔的泪点没有对上老百姓的泪点,煽情就不被老百姓买账。”

  在一些正能量报道中,媒体只是简单采访,并未多方求证便发布新闻,少部分媒体甚至在缺乏核实的前提下,直接凭想象加工素材,导致内容失真。“假”是大部分“正能量报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采访引导性强,把主观意愿强加于新闻中,这都是对被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的不尊重。以有限真实代替全部真实,一旦被公众发现漏洞,媒体的公信力就会逐步下降。

  许多正能量报道都存在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问题。宣传“怀孕坚守岗位”“孤寡老人捐助善款”,这些报道把社会弱势群体的善意当作一种典范,对弱势群体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压力。媒体在追求凝聚人心的社会目标下,很容易把当事人的个体牺牲当成一种“理所当然”。但这种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显然不是理所应当的。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给予受访者充分的尊重,把握好取材尺度。

  模板化、套路化的宣传形象充斥在报道中,背后,是图省事的取材思路和止步不前的思维习惯。全媒体时代,大众对信息的丰富度和展示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形态创新、内容专业、传播高效、视角独特的媒体产品才会得到受众的关注。展现丰富多元的典型形象,讲述新时代的善举,是正能量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典型报道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传播正能量的方式,好的典型报道,能鼓舞人心、激发力量,仍然是刚需。那么好的正能量报道应该怎么做?

  正能量报道应该以尊重事实为前提,真实、客观地对事件展开叙述。具体新闻的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个随着事件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的过程。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记者的职责是较为全面、准确地说出采访到和看到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合理突出受访者的事迹,宣传感人的方面。

  新华社《张定宇:疫情“暴风眼”里,“渐冻”之躯与时间赛跑》就讲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虽然身患渐冻症,但咬牙坚持在战疫第一线的故事,传达了张院长“虽然担忧时间流逝,但决定让生命更有意义”的观念。张院长说,我从没想过做英雄,是所有人一起做出了牺牲与贡献。这就是一个有温度的、与时俱进的先进典型。

  人民日报《42000多张照片、记住英雄面孔》以纪实的报道策划,拍摄下一线医护人员脱下口罩瞬间的面孔,制作成纪录片,令人动容。这样的报道就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主题明确,切口小而精准,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媒体的采编人员和审核人员对正能量报道,同样应当严格审核,关注报道信源是否可靠、消息是否属实、逻辑链条是否清晰、人物形象是否存在夸张。

  媒体应充分尊重被访者的意愿,同时,树立专业、高水准的报道标准。典型之所以存在,就是在现实中具有稀缺性。例如韦东奕的清贫、求学的形象,与社会上一部分人要钱、要名、要利的价值观形成了反差,这种反差,才是他被“造神”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被大众所推崇的原因。

  正能量报道应避免人物“真空化”。典型人物是树立社会楷模的一种方式,随着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增长,典型人物的形象需要从“一面”走向“多面”。典型人物和社会大众同样需要面对现实中的,经历困境及挑战,这种选择的历程,不应该是报道中遗漏和忽视的部分。他们如何抵挡这种、选择坚守,这才是典型人物的特殊之处。

  目前,许多典型报道空有事迹,缺乏典型人物的办事动机和逻辑,令人难以信服。如果受篇幅所限,哪怕用寥寥几语交代背景,都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媒体应当抓住典型宣传对象身上的特质,只有呈现完整的故事链条,突出典型人物的选择,阐发典型人物的动机和志向,才能起到激励他人、鼓舞他人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