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热点

「“好故事”②」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竟选入小学课本

  这个“故事”太好!很生动,很完美,很正能量,还有戏剧性。一个老汉的钱被风刮跑后,行人们争着捡钱送还,在老汉数完收回到手中的钱时,还发现多收了一张人民币,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行人把自己手里的钱在情急之中“误还”给老汉了。

  这个“故事”太好!故事报道《钱被风刮跑以后》,获中国新闻界奖励——1980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该报道原发在1980年2月9日《吉林日报》上。

  新闻界早做出定论,这是个假故事,但后来竟有教育专家把这个假故事列入小学语文教材。前些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课本选入。2019年又被新东方列入小学六年级阅读教材。

  2005年时,一个大学新闻学老师,在孩子小学课本上发现了这个假故事。假新闻假故事怎能教育孩子?随后,新闻媒体曝光了此事。

  但竟有个别教育专家不服气,认为这个故事是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的好例子,真假并不重要。这个辩解很不讲理。,“真”是前提。你在该课文上标明,此故事纯属虚构,那这个故事还能教育人、感染人吗?

  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起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 不对 老人的话还没说完 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 谁还没把钱送来 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这篇报道稍分析下,就经不起推敲。写稿的是个业余作者,他是以第一人称“亲历”写这个故事。真实性与否,只有他一个人自说自话,没有第三人来证明,也没有哪个单位来背书。

  稿件中,新闻要素交待十分模糊。没有一个具体的、可质证的人,所有人物全部是模糊的。被撞丢钱的“农民老大爷”,没有真名确址,哪个县哪个乡哪个村,叫什么,没一个字交待。文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一个中年妇女”,都是模糊的,没有真名确址。长春该有多少小学生,多少中年妇女?

  另外,故事时间也模糊。风把钱吹跑,是个突发事件,时间性很强。写这种事件,应该写明是“几时许”,文中只说“1月20日”。是20日上午还是下午,究竟是几点钟,模糊。

  再看地点:长春“临近和平大路口”,没有具体方位,以及具体的建筑物或单位特征,地点也是模糊的。

  其实这是假新闻作者故意模糊,他知道,如果把时间、地点写清楚了,人们看报后互相打听求证,很快会发现此事有假。

  此外,这则新闻的情节逻辑也经不起推敲。一百多元钱在当时是个大数额(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老人在大街上边走边数,并且是在“北风刮得很猛”的时候,这合乎情理吗?稿件中老人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二十五张,都是五元一张的”,既然老人能肯定“在家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还要在大街上公开数呢?除非这老人精神有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