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蓝皮书解读21|最全的舆情反转热点解析和案例集锦这篇文章一定要仔细读!

  社会治理存在和贯穿于任何时代,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新闻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非同寻常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一次次得到彰显。最大程度发挥新媒体工作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次蓝皮书的内容给大家带来的是2020年的舆情反转事件报告,本篇报告当中为大家梳理了2020年发生的16件舆情反转事件。舆情、、舆情反转、反转新闻、后等,这些词一直都是考研当中的热点,通过对于线年的考试当中,仅仅以“舆情”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线+,所以一定要在整理专题时,为这一部分的内容打上一个大大的重点标识!

  本篇蓝皮书解读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先对2020年反转舆情的概况进行梳理,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宝贵的案例积累素材库,其次是探究舆情反转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是应对舆情反转事件的措施以及对策,而这也完全可以构成我们在整理这部分专题内容时的思路和框架。

  综合来看,多数学者认为“反转/逆转新闻”必须包括新闻事件本身的反转和继而引起的受众态度反转两个要素。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反转舆情”而不是“反转新闻”或者“虚假新闻”,是因为反转舆情包括且不止于虚假新闻事件本身,它的核心更侧重于整个舆情事件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受众态度”的反转与平息。(P97)

  在本篇报告的开头,作者由反转舆情的概念切入抛出一个重要观点——“反转舆情”的核心侧重于整个舆情事件的演变过程,尤其突出了“受众态度”。

  在2020年引发社会关注的舆情事件中,其反转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现——失实新闻的的全貌逐渐浮出水面之后发生反转,或者是新闻事件在拼凑完成之后受众态度发生转变。

  反转的过程极具戏剧化,但是我们在积累案例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关键的事件节点——其反转究竟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更加切合的使用案例。

  在本部分内容中,作者选取2020年引发热议的16例舆情反转时间作为样本,从首发媒体、传播平台、与意见领袖、热点议题、反转方式、政府角色与主流媒体态度等多方面对传播规律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简直就是满满的案例库鸭,赶快掏出笔记本摘录、记忆!

  根据对2013~2019年国内反转新闻首发媒体的统计,大众媒体与自媒体两者占比基本持平,这种情况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据2020 年反转舆情首发媒体统计,自媒体约占比62%,高于大众媒体的38%。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自媒体的使用者、关注者增多;第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出行不便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应用创新

  在本篇报道当中,作者为我们梳理了2020年反转舆情事件,一共有一下16起,其中前6起出自大众媒体,后10起出自自媒体:

  媒介技术的进一步扩张、技术使用门槛的逐步降低不仅为舆情反转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丰沛的土壤和关注者基础,而且进一步激发自媒体增加对社会热敏话题的关注和追踪。

  前一部分解析了反转舆情事件的传播者——首发媒体,而这一部分内容将分析点着落在进一步的平台(渠道)上。自媒体平台具有门槛低、用户基数庞大、信息时效性强等特点,而在舆情反转事件的进一步传播过程中,用户针对事件本身、当事人等所给予的褒贬态度、站队以及评论则能够更加助力事件本身的发酵和传播,再加之以用户口味偏好以及流量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反转舆情事件并具有了短时间之内席卷社交媒体空间的潜力。

  刻板印象本身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人们往往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借助刻板印象来搭建认知框架、降低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成本。

  但是在当下,不少媒体都遵循这“流量为王”的策略,为了高阅读量、高转发量,在新闻事件原貌尚未浮出水面、在未查清事件的情况下以偏概全,通过迎合受众刻板印象的报道来引发讨论。

  在本部分,作者为我们梳理了四种舆情反转方式,在本篇报告前半部分中的16起反转舆情事件中,由政府或者职能部分介入澄清式反转的事件共七起,媒体主导生产式反转的共5起,其余的舆情事件由公众参与或者当事人披露发生反转。

  由此可见,政府或者职能部门以及专业、主流的媒体团队依旧是构成推动新闻事件浮出水面、推动舆情事件反转的主力军。

  政府或者职能部分在舆情事件面前越来越成熟的反应机制以及反应速度能够重塑其公信力,而媒体团队在舆情事件面前的表现、对抽丝剥茧的探寻也是其在众多、海量的自媒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普遍的失衡心态又进一步促使对社会不公感与信任危机的产生,最终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医患冲突、人情冷漠等。当这些情绪难以在现实中释放时,便会在网络中爆发。网络为人们的现实情绪积累提供了释放场所,自媒体的时效性与隐蔽性进一步扩散了公众的不良情绪。(P1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具有共时性和压缩性。社会转型期和变革期常常面临着新旧观念更替的历史阶段,普通大众容易在这场变革当中失去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

  但是,在这一现状之下,非专业或者在利益面前职业操守难以保持的媒体从业者在遇到社会热敏话题时——例如反映社会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匀等,刻意迎合受众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引发动荡。

  网络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都带来了巨大变革,网民能够使用手机获取信息与处理事务。一方面,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获取最新消息的同时,也伴随着其真实性的折扣;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使得媒体的技术门槛降低,真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化身记者实时记录所见所闻,传播网络信息。(P103)

  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融入到内容生产者的列队当中,对新闻事实的建构、态度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技术既是一种赋权,也同时拉开了变革的局面,为反转舆情的诞生提供了温床。而未来,随着5G技术的逐步落地和推广普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媒体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纵观反转新闻案例,可以发现,总是伴随着事件的反转被推向。其中,越是能够迎合大众心理、贴近大众生活的事件越能受到公众的集中关注。当人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时,会采取一定行动进行心理补偿。当符合大众的议题产生时,具有相似心理的网民会迅速集结,并逐渐发展吸纳成员,最终形成主流。(P104)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面临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互联网正是他们释放压力、寻找快乐的平台。近年来反转舆情不断发生,当面对争议较大的新闻时,一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发表“坐等反转”等戏谑评论,满怀娱乐心态和看热闹心理。一方面,这些性的表达有利于网民舒缓压抑情绪,但另一方面可能产生“娱乐至死”的现象,给新闻亲历者带来心理伤害。(P104)

  刻板印象在帮助人们快速获取关键信息、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也会让人产生偏见,忽略个体差异。而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标签泛滥的网络时代里,我们会下意识认为女性、老人、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当出现相关形象的新闻时,便会先入为主、预设立场。受刻板印象影响的人往往易出言不逊,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网络攻击。(P105)

  在这一部分,本篇报告的作者站在心理因素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反转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将这部内容积累并运用于答题过程,这样对于受众的分析才能更加细致入微。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技术因素为普通互联网使用者带来的赋权作用,虽然技术赋予了相对平等的信息传播权与态度表达的权利,但是公众的心理弱点并没有因为技术赋权而隐藏。

  而关注这一类媒体的受众由于自身媒介素养的限制、桎梏在算法分发和信息茧房的陷阱中,由此产生了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并且具有相同心理过程和事件态度的受众迅速集合,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交往中催生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由此,他们只相信自己所认知的事实。

  在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内容的发布需要经历层层的把关和审核,新闻报道内容的价值和水准也往往代表着这家媒体的地位和话语权威。而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内容的时效性上的要求反向推动了把关、审核环节重要性的降低,传统媒体在利益驱使、再度争夺注意力和话语权的驱使下席卷到真假未知的新闻素材的发布和转发中,媒体失责构成了舆情反转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并且也容易影响其媒体后续的公信力。

  3、以新冠疫情信息传播为例,论述我国场的话语类型和利益传达的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2021)

  在网络空间中同样存在着非理性的螺旋,相对理智的并且素养较高的网民在新闻报道初期保持沉默,则会造成非理性声音的放大并逐渐构成主流意见。媒介素养不足的网民常常通过在舆情事件中的刻意转对来发泄对于现实的不满情绪,而鲜少冷静客观地关注事件背后的。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法律规范的出台速度远远赶不上网络行为的发展变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正式的《新闻法》,对于移动客户端内容的立法规范更是存在空白。由于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反转舆情的产生与发展。(P107)

  受碎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如今人们接收信息也表现出片面化特征。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反转舆情使得更多网动行使监督权,大量爆发的刺激了媒体与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公共事件,最终在一次次反转中逐渐找到新闻线、重塑媒体地位

  自媒体的发展对大众媒体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受限于专业背景不足与职业道德缺失,其新闻质量不高与真实性较弱。因此,公众多寄希望于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大众媒体,希望它们能发挥专业能力优势,多方取证后查明事件,还原事件全貌。此外,大众媒体的介入会让社会讨论理性化,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这有助于重塑大众媒体的地位与形象。(P107)

  的频频反转对参与交锋的网友具有教育意义。近年来,反转舆情是对公众情绪的一次次消耗,越来越多的网友已经从情绪挑拨的虚假新闻中清醒,不再盲目跟风发泄情绪,而是变得冷静理性,甚至能够站在对立的两方地位上思考。相信在未来,网民能够更加理性地释放情绪,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养。(P108)

  反转舆情一般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反转舆情源自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主要矛盾,当引起浪潮时,也是公众在行使监督权。当这些矛盾得到全民的讨论并最终被解决时,则人民行使了话语权,促使相关社会矛盾得到缓解。(P108)

  不论是片面报道还是虚假新闻,都会滋生网络谣言。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反转舆情的愈演愈烈会导致整个网络世界真假混杂,网络谣言泛滥,最终破坏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此外,反转舆情滋生出的谣言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P108)

  由于从业环境的复杂化,我国的媒体行业已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大众媒体曾经通过其专业性与制度性树立了公信力与权威性,而互联网时代,部分媒体以牺牲新闻质量换取高关注度,当报道几经反转浮现时,参与热议的网友会产生被愚弄的感觉,因此对媒体报道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P108)

  反转舆情最初的诞生可能很容易,但后续为了查明事情的往往需要媒体和相关部门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处理其他问题的资源进行转移,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P108)

  一方面,反转舆情的反复出现会透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另一方面,反转舆情的频发也是其背后社会矛盾的重提,久而久之则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加深与群体情绪的迅速蔓延,为下一次舆情爆发埋下隐患,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以及不稳定。(P109)

  在反转舆情事件面前,我们依旧需要保持审慎判断的态度,既需要肯定反转舆情事件发生后所带来的较为正面的社会效应,但是对于所裹挟的负面社会效应依旧不容忽视。

  反转舆情事件的频频发生是特定历史节点发展的产物,在当下面临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技术赋权之下个体表达权利的扩张的境况,但与此同时中国面临这社会转型的压力,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集中凸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特殊时间节点上,便可以知晓反转舆情事件的频频爆发的其中缘由。所以,除了知晓其可能带来的正面社会影响和负面消极影响之外,我们仍旧需要保持平常心态,不是谈“反转”而“色变”,而是寻觅措施路径,在缓和负面社会效应的前提下与之合理共存。

  在政府角度,本篇报道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对策路径,分别从监管、新闻报道以及层面加以阐释。

  监管层面所运用的是一种源头治理思维,摈弃了以往末端治理的思路,从源头上健全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及平台上,减少反转舆情的产生;

  舆情治理层面上,政府应当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梳理潜在风险点,形成预案,提高舆情态势感知能力,加强对的引导能力,及时澄清,把握主动性。

  作为反转舆情发酵的起点,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微博、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应意识到自身反转舆情发源地的地位,主动承担起遏制反转舆情产生的责任。在媒体网络身份认证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P109)

  对于此类情绪感染迅速传播力巨大的新闻,平台工作 者应当保持清醒认识与中立谨慎态度,可以官方身份设置在新闻发布源头提醒公众保持冷静,并在报道后进行引导。(P110)

  平台应当加强对发布内容的审核力度,减少“标题党”“审丑文化”等低俗内容的发布与推广。在事实不明晰时,减少对具有争议性与情绪煽动性的新闻内容引流。(P110)

  互联网平台既是信息内容发布和流通的渠道,同时也是作为社会企业而存在,理应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在舆情反转事件发生的时候,平台需要通过引导、调节于信息内容的流量、流向或者给予真实性待定的新闻信息特殊标识,来减缓舆情反转事件的负面效应和影响。

  在往常的新闻事件当中,平台常常以自己是技术方尔试图撇清其在新闻信息发布中的责任和担当,而我们在答题的过程当中,却不应该将它视为一个隐形的存在,而忽视其在这类事件当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

  我们在论述平台应当作出的措施时,可以借用以上表达,结合具体的做法和案例让自己的论述不空洞。例如增强对平台内容的信息把控力度,保持审慎的态度以及提高内容创作者准入门槛的要求等等,来让平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减少舆情反转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

  2016年11月7日,习总在会见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谈及新闻工作 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4点希望: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

  各大媒体的编辑应当保持质疑精神,加强对稿件内容真实性的审核与对细节的求证 避免主观偏向、言辞偏激、内容低俗的新闻报道流出,从而树立品牌威信与影响力。(P111)

  在互联网平台发展初期,传统媒体可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大众传媒时代积攒的受众被掠夺,关注度也逐渐下降,并且最重要的是面临着话语权降低以及常常暴露在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声当中。

  但是在当下后时代,尤其是当反转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传统媒体作为拥有专业的内容原创团队、专业的新闻报道能力的有机组织,应当呈现出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操守。

  即使是在对于时效性的追随更加迫切的当下,传统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增强把关意识,在社会热点事件频频发生的时候,秉持着“让飞一会儿”的态度,来执着地挖掘事件背后的原貌、积极地引导,这才是他们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能够制胜未来的关键因素所在。

  公众作为反转舆情信息的传播方与接收方,是反转舆情的主要参与方。公众应当提高网络素养与理性思维,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甄别能力。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当面对敏感话题时应当主动发表理智言论,避免偏激一边倒。此外,公众应当保持良好素质,不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积极传播正能量内容,对网络言行负责。(P111)

  既然受众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当中,他们也理应承担出其应有的个体责任。虽然从众心理,刻板印象乃至于群体极化是镌刻在每一个个体血液当中的基因,但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在技术赋权的视域下,他们完全能够有能力培养锻炼自己互联网媒介素养,在具有压倒性的事件态度以及具有宰制性的事件力量面前,他们更加需要保持谨慎客观中立的态度,以及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成为社交媒体空间当中积极能量的建构者。

  线G给网络生态环境(网络信息内容传播生态?)的带来的弊端并谈谈治理路径 (暨南大学,2021)

  A:这道题主要考察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偏向价值分析,只需要谈正面的即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