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资讯  行业

上师大新传|热点分析类型一“刘畊宏王心凌可达鸭、XXX的爆火”

  首先,我们并不是分析“某一个具体热点案例”,而是分析“某一类热点案例”。单分析某一个热点是没有指向性的,换一个热点依然不知道如何来分析。而分析某一类案例则对高频出现的热点进行了归类,当看到同种类型的热点时,就能直接套用理论框架。

  其次,学长选用的案例分析框架不局限于上师大官方参考书,可作为单独拔高板块。因此可以把“热点分析所”当中的理论当作一个单独的拔高板块来看待,所要应对的题目必然是难度较大的比较难找角度的热点案例分析题,因为纯理论题当中肯定不会直接考这些拔高理论。

  逐梦岛的“热点分析所”身上的标签是“类型化”和“拔高”。热点案例是表面的现象,理论才是其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理论掌握好了,对于某一类型的热点案例就是手到擒来。前期基础理论复习尚有困难的同学,建议先收藏,后期有时间再统一回头看。

  这种复习热点的方式与学长的课程体系的逻辑也是相符的,先聚焦复习好上师大的针对性核心理论,后期再根据自身复习进度情况拓展。没有掌握有难度拉差距的理论,依然有上岸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最重要的理论,一定难上岸。

  今年上半年的“顶流”,非刘畊宏莫属。仅仅两个月不到,“刘畊宏现象”如飓风般席卷全网,燃烧着中国人的卡路里,抖音粉丝突破7000万,目前仍持续飙升,跟着他跳操的女孩被称为“刘畊宏女孩”。

  在《乘风破浪》在初舞台上,40岁的王心凌穿着短裙再次唱起自己的代表作《爱你》,瞬间炸出了一大波中年老粉。初舞台表演热度榜单数据断层第一,#怎么给王心凌投票#等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社交媒体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老公看到王心凌时的反应”的搞笑短视频之风。

  它叫可达鸭,原本只是肯德基最新发售儿童节套餐里的赠品,竟会一夜出圈,身价暴涨。憨憨的外表、僵硬的舞蹈,只要在鸭掌中贴上不同内容的便利贴,分分钟就能得到一只有趣的新鸭。从最早的“不想上班”,到如今的“核酸检测”“这边排队”“消灭新冠”,随着相关短视频和表情包的疯狂传播,可达鸭不断被推上新高度,刷爆网络。

  社交货币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在社会资本理论中提到,“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来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

  无论是刘畊宏、王心凌、可达鸭,还是之前的冰墩墩、玲娜贝儿,他们爆红的背后都是巨大的公众流量,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和不同的个体、群体进行交互时的意义空间就是流量背后的一个传播性符号。因此,通过这些符号,可以获取和别人的认同感和联系感,消费这些符号,就会获得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里指出,人类对于共同体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每个个体都有独立意识, 但是人类的安全感和情感极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集体。

  这些不同对于其他群体,拥有共享性的身份认同,比如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等,她们由于这种关系连接成一个群体,彼此之间遵循着相同的符号、语言、文化,勾连在不同的实践记忆之中。

  不同的身份主体将在实践中相互联系,并创造出无数的、共同的话语或文化内容,由此保持其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形成自身对外展示的印象。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将迷因(Meme)定义为某种通过模仿、在人的意识之间进行传播的文化传播单位,以此来解释那些人类在文化演变方面的共通行为。

  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是指互联网环境下,通过网民的模仿而复制和传播的文化片段。互联网迷因包括流行语、图片、小视频等多种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文化迷因本身具有传染性,个体参与了它的生产与传播,使得网络迷因不断自我复制和自我创衍,从而制造除了短时间内集中的文化效应,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这种网络迷因进入到资本的视野后,其背后又勾连了不可或缺的经济或者背景,不断繁殖,最后在下一个文化迷因的流行后被遗忘。

  刘耕宏、王心凌等的爆火离不开创意流行语、表情包、直播截屏等互联网迷因的传播,“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谋财害命组合”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中耳熟能详的话语。实现迷因不断繁殖与传播的并非不同的个体,而恰恰是迷因本身。这一观点强调了迷因本身高质量的重要性和可复制性,弱化了个体作为创作者的独特地位。

  早期的仪式研究起源于宗教范畴,后来逐步扩散到对世俗社会的考察。其中,涂尔干提出的“神圣/世俗”二元对立关系,为仪式走进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仪式的社会功用——使个体得以神圣化的同时也通过集体发挥整合作用,这种凝聚力量可以参与维护社会秩序,即发挥仪式的社会化结构功能。

  兰德尔·柯林斯继承了涂尔干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仪式的构成要素和运转机制,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发现互动仪式的机制在于获取相互关注和情感能量,人们在相互关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带着情感能量投入到新生活中,互动仪式赋予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动力。

  互联网使信息社会的大众“重新部落化”,在刘耕宏、王心凌爆火的案例中,网民在虚拟社区里保持高频度的互动,同时基于社交媒体来建构和维系人际关系,通过远程媒体来开展互动仪式也呈现出了高强度的效果。

  柯林斯认为,传统媒体对仪式的呈现会减少情感共鸣,影响仪式体验。但在社交媒体的情境中,仪式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传递文字、图片以及音频(短视频、表情包等)来进行交流,由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搭建的紧密联系可以维系情感流动。

  通过“XXX爆火”的案例,我们可以积累四个理论:社交货币、身份认同、文化迷因和互动仪式。但是,这些理论并不局限于分析这一类案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以上四大理论还可以用于分析哪些案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